?
鹽堿地,一直是黃驊市農業發展的一只攔路虎,如今卻煥發出勃勃生機,黃驊市探索出了一條有本地特色的鹽堿地綜合利用之路。5月,央視記者走進林江農場,實地探訪了這個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滄州綜合試驗站的高產優質首薦示范基地,見證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奇跡。
林江農場,一個與科研院所緊密合作的現代農業典范,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出了一套獨特的“5+2”糧草輪作方案。這一方案的核心在于,先通過種植5年苜蓿,對鹽堿地進行深度的改土、培肥、降鹽。苜蓿,這種被譽為“牧草之王”的優質牧草,以其耐鹽堿、固氮提肥的特性,成為了鹽堿地改良的“先鋒軍”。據技術專家介紹,種植苜蓿5年后,耕層土壤含鹽量可降低近60%,土壤有機質含量可提升18%,土壤肥力更是提升了1到2個等級。
在林江農場,央視記者看到一片片翠綠的苜蓿田在微風中搖曳生姿,仿佛是大自然最動人的詩篇。農場總經理劉振江介紹:苜蓿的種植不僅改善了土壤環境,還為農場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大部分土地也已經治好了“斑禿”的頑疾。苜蓿作為牛、羊等草食動物的重要飼草,市場需求量大,價格穩定。同時,苜蓿的根系發達,能夠深入土壤吸收養分,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為后續的糧食作物種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苜蓿種植5年后,林江農場會轉而種植兩茬作物——1茬小麥和1茬玉米。這種輪作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還實現了作物的多樣化種植,提高了農場的綜合生產能力。有5000畝曾經的鹽堿地已經種上了小麥,選用中捷科研單位研發的高產旱堿麥種子,在鹽堿地上,林江農場也實現了小麥的穩產增收。
然而,鹽堿地的改良并非一勞永逸。為了防止土壤含鹽量回升、肥力下降,林江農場在小麥和玉米收獲后,會再次種植苜蓿進行改土、培肥、降鹽。這種循環往復的輪作模式,確保了鹽堿地能夠持續保持良好的土壤環境,為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林江農場的“5+2”糧草輪作方案,不僅是對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一次成功嘗試,更是對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它告訴我們,只要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就能夠在看似貧瘠的土地上創造出驚人的奇跡。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林江農場將繼續在鹽堿地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綠色篇章。